开展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学院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和《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关于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指示、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通过信息化技术逐步形成学院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加快学院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服务学生自主学习和辅助教师教学。
二、建设目标
紧紧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及荣成市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面向建设质量好、在校生数量大的专业(群),以精品资源课程建设为重点,以学院教学资源库平台为依托,形成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从2016年开始至2020年,学院共立项建设90门左右的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平均每年立项18门左右,其中,参评省级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每年5门左右,共25门左右。积极培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逐步建立起涵盖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结构合理、立体发展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体系和良性发展机制。
三、组织领导与管理
1、学院负责对全院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和统一领导,并提供主要经费支持,安排立项论证、检查、验收、评选,负责省、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推荐。各系部负责向学院申请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立项,组织对课题的具体实施,接受上级的监督检查。
2、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实行“项目管理”的模式,即以课程为管理对象,课程负责人全面负责建设工作,责权利三者相结合,强调中期检查、淘汰和期终验收工作的一种管理模式。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要落实到以课程负责人为主体的教学梯队上。
3、网络中心负责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持工作。一方面要指定专人负责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相关内容的上传和网络维护等工作,另一方面要了解和学习其他院校建设网络课程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四、建设内容
课程建设的内容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等方面。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完整的教学文件
应有相对稳定的适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点的、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比例合理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应科学地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在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上,具有明确的要求。课堂讲授、作业、实验、实训、实习、设计、调查等各个教学环节,都应有相应的教学指导文件。注意积累建立完整的教学档案,即课程授课计划、教案、试题、习题、教学工作总结等。
2、合格的师资队伍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应由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锐意教学改革、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主讲教师作为课程建设负责人,要有一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有团队协作精神、注重教书育人、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梯队。参与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工作的教师应积极参加学历进修或深造,参加新知识、新方法的学习,参与与本学科有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努力达到“双师型”标准。
3、注重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要广泛吸收国内同行先进的教学经验,课程内容处理得当,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够有机结合,形成高职教育独特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能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科技成果,明显体现出市场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应注重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参建教师应积极撰写论文,提高学科的知名度。在改革课程内容和体系上,能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基本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教学环节要特色鲜明。在教学方法上,能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育技术,有与教材配套的电子教案(课件)、习题、试题库、仿真软件等,并逐步实现网络化教学,为学生提供全天候学习环境或有自主研究、开发制作的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的实物,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能运用一些独特、新颖的教学方法或使用教具、挂图、演示仪器、声像教学资料、CAI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手段,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精简授课学时、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效果。
5、具有内容精而新的教材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应有高水平、适合高职特点的自编教材或选用国家级高职高专优秀教材,其深度和广度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并有所创新,有可读性和吸引力,注意加强与实际的联系,并有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及实训指导提纲。
6、具有较高的教学质量
教师要很好的掌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并按其要求进行授课,讲解熟练、思路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注意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教学效果受学生、同行教师及后继课程任课教师的好评,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知识,增强了能力。
7、具有较高的实践教学质量
课程实验、实训、设计、调查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应有相对稳定的、基本符合要求的校内(外)实训基地。能按课程标准的规定基本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基本技能,为学生考取技术等级证书奠定基础。有实验室、实训场地的课程,要有一套科学可行的管理办法,并能充分发挥仪器设备及有关设施的使用效益。
8、重视教学管理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应重视教学研究工作,对教学研究、教学经验、学术交流、师资培训等工作,逐年有计划安排,并能正常开展活动。注意加强对本课程教学质量的控制与检查(如评估、听课、学生座谈等),听取学生意见,改进教学工作,并注意保存所有课程的教学管理资料,建全课程教学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