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令第13号)、《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4]1号)文件要求,明德学院以学院“明德尚能”的校训精神为指引,在工作中始终以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为导向,结合时代特色和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完善文化育人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学院传统文化教学工作。现将2019学年艺术教育发展报告总结如下:
一、深化传统文化教学改革。
(一)开展传统文化课题研究。明德学院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山东省相关文件精神以及学院“明德尚能、产教融合”下的应用型课程体系专项课题研究工作精神为导向,全面布局传统文化教学改革工作,省级课题《基于传统文化视角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研究》结题,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构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相统一的文化体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对课程体系进行解构和重构;省级课题《基于“工匠精神”养成逻辑得海洋特色校园文化体系建设研究》已立项,教学突出过程性,进行项目教学和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课程,在做中学,在做事中涵养个人品行。
(二)打造海洋传统文化特色教学场馆。为弘扬优秀海洋传统文化,传播海洋文化基因,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效率,明德学院打造海洋传统文化特色教学场馆,以海洋文化为主题开展系列教学。通过海洋文化与传统民俗文化相结合的新型课程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体验的中心,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目前开设的海洋文化特色课程有《海洋食品文化》、《海洋牧场》、《航海文化》、《海洋民俗文化》、《海洋环境保护文化》、《海洋文学》、《海洋生物文化》。
二、强化教学管理制度保障。
为保障教学质量,确保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明德学院实行制度化管理,以刚性制度保障传统文化教学工作落地、落实。一是针对全体任课教师、助教制定了《明德学院教师教学评价标准》,从教案、授课、科研、学生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学期末对考核结果进行了内部公示;二是各门课程根据课程特点和课程实际制订了《学生课业评价标准》,将学生考勤、课堂表现、个人品行素养等纳入到课程考评体系中,实施知识与品行双项考核;三是制定教学档案,各门课程将开课申请、课程标准、课程计划、学生考勤、课堂表现、期末成绩、教学总结、成果展示等相关教学档案收集整理,装订成册,予以保存。
三、推广普及优秀传统文化。
1、面向社会开放文化课堂
为进一步推进我院传统文化教学成果转化、发挥大学对地方文化辐射引领作用,明德学院以传统文化课程为依托面向社会组织传统文化培训,如2019年5月21日,50余名荣成市2018级农村两委基层干部专科学历教育班成员来明德学院进行传统文化学习培训; 2019年7月2日,威海民盟部分成员到明德学院观摩学习; 2019年10月16日,荣成市组织部领导自主选学《论语》在明德学院明德堂举行。同时接待中小学生、乡镇干部到明德学院传统文化教学场馆参观学习,开展传统文化普及教育,让文化成为蓝色我院一张靓丽的名片,彰显学院的文化力量。
2、开展各类文化下乡活动。明德学院利用师资优势以及良好的社会声誉,先后参与各类送课下乡公益活动。先后给学院所在的驻地崂山街道讲授《家风建设与传承》、院夼村讲授《家风建设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市委党校《职业素质与礼仪》以及为广电中心举办的诗词大会点评等。
这些活动,都及大地进行了文化延伸,将学院的文化理念与育人目标进行了广泛传播,让文化真正流动起来。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开展教师传统文化教育。明德学院2019年面向全院教师开设《软笔书法》、《硬笔书法》、《茶艺文化》三门选修课程,并将其纳入学院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体系,丰富教师文化生活,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满足教师全面发展需求。
(二)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为打造过硬的传统文化专职教师队伍,明德学院组织教师走出去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训。2019年寒假期间组织2名教师进行茶艺学习;2019年暑假期间组织2名教师到曲阜参加优秀传统文化暑期教师训练营,学习传统文化教育经验,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质。
同时,开展馆内员工“全员业务练兵活动”,进行“1+3”学习培训工程。1,即学好以《论语》为核心的儒家传统文化课程,用以筑基;3,即写一篇好文章,学一门艺术类的课程(包括茶艺),讲一堂好课(明德七讲),并将学习成果进行有效转化,融入日常传统文化教学体系,全面支撑学院的传统文化教学。目前馆内教师基本可以做到人人兼职的水平,也就是可以胜任除本专业课之外的其他课程。
五、助推学院核心文化建设。
(一)组织传统文化课程作品展。为丰富学校文化生活,扩大传统文化教育宣传,明德学院举办油画、书法、面塑、篆刻、剪纸、彩绘葫芦等作品展,展示传统文化教学成果的同时,以展览的形式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开展劳动教育,丰富校园人文景观。明德学院打破学习的空间限制,组织学生在学院“人”字形长廊种植教学用的葫芦,全程参与葫芦的浇水、锄草等整个培育过程,在劳动实践中体会极致严谨的工匠精神,目前,葫芦长廊已形成学院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三)开展明德“读书汇”活动。为丰富校园文化形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自2019年元月启动读书栏目“明德读书汇”起,截至11月共举办七期明德读书汇活动。通过读书汇活动,使得全院师生深刻理解和认识了不同形式的传统文化传播模式,进一步加强了文化交流,助推了学院核心文化建设。
六、取得的成效
因突出的教学成效,2019年9月7日,明德学院荣获2019年“奋进新时代 中华传统美德职教行”年度会议暨职业教育中华传统美德优秀成果“优秀典型案例”奖。本次评选活动中,全国职业院校共210项入围,优秀研究成果、优秀品牌项目、优秀典型案例共45项。明德学院精心打造的《传统文化工匠养成逻辑体验式教学实践》在时代特征、创新价值、科学价值、实用价值、示范引领等方面特色突出,得到与会专家代表的高度认可。
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尽管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课程体系的构建,确实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成长平台。但囿于地域以及学院建校时间等问题,文化的普及与传承也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学院建校时间短,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刚刚起步,以校训为主要教育目标的文化建设方向已经确立,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内容也正逐步完善,但由于学院的文化积淀尚浅,师资力量,远远不能够满足传统文化教学的需求,极大程度地制约了传统文化课程化的发展速度。
第二、学院地处全国最东端,市内高校较少,缺乏适当的交流环境,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缺少一种向外延展的氛围,不利于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学习,也没有形成比较的平台,影响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内在动力。
第三、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良莠不齐,分属于不同系部,存在难以集中管理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上产生了一定的难度,暂时还不能形成一个有序的传播循环体系。
八、下步工作打算
(一)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走进来、送出去等多种渠道、多重模式,加强队伍建设。聘请有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参与到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来;同时,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青年教师成为双师型教育工作者,将有学习能力的教师送出去进行专门培训,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在传统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这是一种养育,也是一种传承。
(二)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联系沟通作用。鼓励各学生社团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加强与威海市乃至全省各高校的联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传统文化体验平台,让学生在体验中提高文化自信。
(三)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在各企业实习与实践工作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最实际的入世价值,充分体验文化的魅力,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知,并学会学习。
(四)加强校本教材建设。根据明德学院传统文化教学实际和本校传统文化教育特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编写传统文化校本教材,通过教材建设推动传统文化教学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
(五)进一步加强民俗文化类课程建设。逐步拓展海洋民俗类课程的范围,现已将渔家号子与渔家大鼓纳入教学体系中。未来,将持续发掘海洋特色课程,将海洋民俗中的科技文化、海草房文化等纳入课程体系中,将海洋文化符号深植学生心中,更让包容、开拓、进取、勇敢的海洋文化精神,成为学生生命动力,支撑其一生的幸福之路。
(六)做好海洋记忆馆的各种筹建准备工作。海洋记忆,是学院特色校园文化的有力支撑。蓝色海洋有自己的历史和记忆,梳理记忆,让系统化的海洋知识成为学生文化学习的内容,是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使命的重要根据。明德学院将准备各项资料,构建记忆馆建设体系,让海洋文化从此扎根并成为学院发展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