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务公开
站内搜索:
明德学院2017-2018学年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
日期:2018-08-01      作者:明德学院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令第13号)、《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4]1号)要求,明德学院以学院“明德尚能”的校训精神为指引,在工作中始终以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为导向,结合时代特色和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完善文化育人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学院传统文化教学工作。现将2017-2018学年艺术教育发展报告总结如下:

    一、深化传统文化教学改革。

    (一)开展传统文化课题研究。明德学院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山东省相关文件精神以及学院“明德尚能、产教融合”下的应用型课程体系专项课题研究工作精神为导向,全面布局传统文化教学改革工作,组织申报了院级课题《传统文化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对课程体系进行解构和重构,以终为始,教学突出过程性,进行项目教学和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课程,在做中学,在做事中涵养个人品行。

    (二)开发古琴在线开放课程。为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扩大教育受众群体,提高教学效率,明德学院本着便利教学的原则,开发古琴在线课程,采取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系列教学,通过在线课程这种新型课程模式,打破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促进师生转变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体验的中心,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升课程效果。目前,古琴在线开放课程已完成拍摄、制作、团队组建等前期工作,不日将正式启动上线工作。

    二、强化教学管理制度保障。

    为保障教学质量,确保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明德学院实行制度化管理,以刚性制度保障传统文化教学工作落地、落实。一是针对全体任课教师、助教制定了《明德学院教师教学评价标准》,从教案、授课、科研、学生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学期末对考核结果进行了内部公示;二是各门课程根据课程特点和课程实际制订了《学生课业评价标准》,将学生考勤、课堂表现、个人品行素养等纳入到课程考评体系中,实施知识与品行双项考核;三是制定教学档案,各门课程将开课申请、课程标准、课程计划、学生考勤、课堂表现、期末成绩、教学总结、成果展示等相关教学档案收集整理,装订成册,予以保存。

    三、推广普及优秀传统文化。

    为进一步推进我院传统文化教学成果转化、发挥大学对地方文化普及引领作用,明德学院以传统文化课程为依托面向社会组织传统文化培训,如2018年7月4日、7月10日分两批组织50余名威海市人大领导干部进行传统文化学习培训;深入乡镇开展文化扶贫工作,如暑假期间深入院夼村、北车村、府新社区等地开展传统文化讲座,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接待中小学生、乡镇干部到明德学院传统文化教学场馆参观学习,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发挥大学教育服务地方、服务地方的作用。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开展教师传统文化教育。明德学院自本学期开始面向全院教师开设《软笔书法》、《硬笔书法》、《茶艺文化》三门选修课程,并将其纳入学院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体系,丰富教师文化生活,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满足教师全面发展需求。

    (二)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为打造过硬的传统文化专职教师队伍,明德学院组织教师走出去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训。2017年下学期组织2名教师进行布艺学习;2018年暑假期间,组织3名教师到曲阜参加优秀传统文化暑期教师训练营,组织2名教师到北京参加2018年暑期中华吟诵培训班,学习传统文化教育经验,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质,同时将学习成果进行有效转化,以雅悦吟诵社为依托,开展吟诵教学。

    五、助推学院核心文化建设。

    (一)组织传统文化课程作品展。为丰富学校文化生活,扩大传统文化教育宣传,明德学院举办油画、书法、面塑、篆刻、剪纸、彩绘葫芦等作品展,展示传统文化教学成果的同时,以展览的形式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开展劳动教育,丰富校园人文景观。明德学院打破学习的空间限制,组织学生在学院“人”字形长廊种植教学用的葫芦,全程参与葫芦的浇水、锄草等整个培育过程,在劳动实践中体会极致严谨的工匠精神,目前,葫芦长廊已形成学院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三)组织传统文化讲座。为丰富校园文化形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2018年7月,明德学院邀请古琴演奏家、教育家张子盛先生到学院举办了《走进古琴艺术》讲座暨演奏会。通过讲座,使得全院师生深刻理解和认识了古琴、琴歌这种表现形式及传统文化中的礼乐精神,进一步助推了学院核心文化建设。

    六、取得的成效

    因突出的教学成效,被团中央授予“青年之声”国学教育示范基地称号;因出色的教学表现,2017年被荣成市妇女联合会授予2017年度“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2018明德学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的高职学生核心素养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得2018年职业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8年明德学院指导的古诗词吟诵、现代诗朗诵获得山东省大学生诗文朗诵大赛优秀奖,省教育厅、新华网、中国山东网、新浪网、大众网等媒体曾对明德学院及其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等进行了专题报道,社会影响较大。

    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尽管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课程体系的构建,确实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成长平台。但囿于地域以及学院建校时间等问题,文化的普及与传承也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学院建校时间短,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刚刚起步,尽管以校训为主要教育目标的文化建设方向已经确立,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内容也正逐步完善,但由于学院的文化积淀尚浅,师资力量,远远不能够满足传统文化教学的需求,极大程度地制约了传统文化课程化的发展速度。

    第二、学院地处全国最东端,市内高校较少,缺乏适当的交流环境,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缺少一种向外延展的氛围,不利于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学习,也没有形成比较的平台,让学生在比较中,意识到文化的价值,影响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内在动力。

    第三、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良莠不齐,分属于不同系部,存在难以集中管理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上产生了一定的难度,暂时还不能形成一个有序的传播循环体系。

    八、下步工作打算

    (一)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走进来、送出去等多种渠道、多重模式,加强队伍建设。聘请有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参与到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来;同时,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青年教师成为双师型教育工作者,将有学习能力的教师送出去进行专门培训,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在传统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这是一种养育,也是一种传承。

    (二)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联系沟通作用。鼓励各学生社团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加强与威海市乃至全省各高校的联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传统文化体验平台,让学生在体验中提高文化自信。

    (三)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在各企业实习与实践工作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最实际的入世价值,充分体验文化的魅力,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知,并学会学习。

    (四)加强校本教材建设。根据明德学院传统文化教学实际和本校传统文化教育特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编写传统文化校本教材,通过教材建设推动传统文化教学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

 

}

地址:山东省荣成市海湾南路1000号    邮编:264300   招生热线:0631-7697525
传真:0631-7697505    招办信箱:whhyxyzsb@163.com    网址:www.whovc.com
版权所有 9999js金沙老品牌    技术支持:威海信息港
Copyright © 2020 www.whov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308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