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令第13号)、《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4]1号)、《9999js金沙老品牌明德学院建设与发展专题会议》纪要对艺术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明德学院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简单起步,持续提升”的基础上,以“明德尚能”为精神引领,以“文化育人”为教育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目标,通过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与实践,打造校园文化体系和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人才。现将2016-2017学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以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为核心,打造特色校园文化体系。
明德学院以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为核心,按照学院人才培养方案要求,通过课程建设、教学实践及相关文化活动开展等途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构建校园文化品牌,进而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和学习生活环境。
(一)课程设置情况。明德学院将课程分为语言文化、传统文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体育专项、艺术与审美六个模块,组织开设了论语讲读、弟子规、古典诗词鉴赏等核心传统文化课程,篆刻艺术、书法艺术欣赏、国画艺术、茶艺文化、古琴艺术讲读、古筝艺术讲读、中国传统曲艺文化、剪纸艺术等传统文化艺术课程以及太极文化、瑜伽文化、围棋、美妆、海洋生物文化等其他公共选修课程45门。为确保教学质量,展开全方位的传统文化教育,明德学院除了组织校内教师根据自身专业特长开设公共选修课,还聘请校外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开展相关课程教学,如聘请威海、荣成知名的古琴、古筝、书法、篆刻、剪纸等教师进行专业授课,整合优势教育资源,拓宽传统文化教育途径。
(二)课程管理情况。明德学院负责组织公共选修课程的开课设置和甄选、课程日常管理及期末考核等各项工作。首先,建立健全传统文化课程管理制度,与各公选课教师商讨、探索形式灵活、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在传统文化教学实践中学到知识、学会做事、懂得做人,其次,及时处理公选课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确保公共选修课程能够按照教学计划顺利开展。
(三)开展课题研究。为进一步巩固深化传统文化教学成果,探索校园文化建设途径,明德学院致力于加强传统文化的巩固与落实,有针对性地对校园文化进行纵深研究,组织申报完成了《基于传统文化视觉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研究》的课题,并将课题研究成果推向教育教学实践,同时,引导任课教师加强各门课程的课程建设,以初步形成核心课程的教学体系,并将传统文化教材建设研究纳入议事日程,做好了前期铺垫工作。
二、以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打造过硬师资队伍。
为提升教学质量,完善传统文化教学体系,打破新建院校传统文化师资紧缺的局限,明德学院以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打造过硬的师资队伍。首先,配备专职的传统文化教师,组织专职教师走出去进行技能培训,如暑假组织5名教师到威海进行茶艺文化学习;其次,倡议全体教师发挥各自专业特长,根据个人能力和学生兴趣点等教学实际,加入到传统文化教学团队中,开设公选课,加强我院传统文化师资资源建设;再次,加强校外优秀师资资源引进,聘请荣成乃至威海地区在各自专业领域具有较强实力的专业人员到我院进行授课,并选择本校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助教,借此提升本院教师文化技能与素养,以培育传统文化专职教师。
三、以“工匠精神”为指引,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为校园道路、教学楼进行命名。为浓厚校园文化氛围,打造文化育人软环境,明德学院负责为15条校园道路、12座教学楼进行适当的命名,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工匠元素”,让学生处于浓郁的传统文化环境中;同时,通过“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校园文化宣传标语设置,使文化走进学生生活、变得触手可及,以此营造“便捷式”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中,养成职业精神,形成职业能力。
(二)强化丰富场馆的文化内涵。为进一步强化教学场馆文化熏陶作用,明德学院在做好各教学场馆日常维护和管理的同时,通过悬挂油画、国画、书法作品等形式,不断丰富场馆文化内涵,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切实发挥教学场馆文化育人职能。
(三)着手筹建非遗传统文化场馆。为把“工匠精神”落到实处,响应文化部、教育部倡导的“非遗进校园”活动精神,在学院的统筹安排下,2017年明德学院开始筹建非遗传统文化场馆。通过考察荣成非遗项目,与非遗传承人多次接洽,选定有助于培育“工匠精神”和易于学生操作的民俗技艺,并初步确定了场馆建设、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等基本方案。
四、以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为平台,拓宽传统文化宣传渠道。
明德学院通过明德学院网站和“明德尚能”微信公众号进行课程建设、传统文化等宣传。除了通过明德学院网站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宣传外,下半年,明德学院开通了“明德尚能”微信公众号,以更灵活便捷的方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普及,并将其作为明德学院宣传的主要平台。公众号分为明德文化、明德声音、明德课程三个板块,将明德学院课程建设、新闻动态、传统文化宣传等内容纳入其中,旨在打造学院品牌特色,其中茶艺文化、海洋文化、语言文化、艺术与审美、美文赏析、周一寄语等板块推送的内容受到了一致好评。
五、以传统文化场馆为依托,打造学院特色文化品牌。
(一)组织各类文化活动。明德学院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传承者集聚、场馆文化氛围浓郁等优势,经常性地组织专家讲座、文化沙龙等各类文化活动并面向社会开放,丰富校园文化形式,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如邀请山东大学副教授、威海著名古琴演奏教师蔡辉涛先生来我院举办古琴讲座,邀请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作家出版社副编审,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窦海军到学院举办《摄影与生活》讲座,组织茶艺讲座等;组织荣成作家、画家举办文化沙龙,分享读书、摄影等文化趣事。
(二)接待各类来访参观。明德学院作为学院对外宣传和展示学院魅力的特色和品牌,2017年上半年,负责接待高职院校、合作企业、文化单位等各类参观来访30余次,在接待来访过程中,明德学院细心全面地为来访人员介绍场馆装修设计理念、课程结构设置、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等,充分展现学院办学风格和品牌特色,受到了各界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三)打造国学教育基地。明德学院通过核心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传统文化活动开展、国学经典宣传普及等途径,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吸纳本土作家广泛开展文学创作活动,孵化及培育学院的文学团队,与荣成市作家协会形成“结对子”式的创作团体,并成为荣成市作家协会创作基地,为文化的落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明确任务分工,建立健全日常管理制度。
为确保各类工作顺利展开,明德学院不断完善体系建设,明确任务分工,将工作落实到人,安排专人与学院人事、教务、财务、党政等部门进行工作对接;建立健全日常管理制度,如建立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实行专人负责资产的验收、管理与支出等;做好日常工作的分类记录与档案留存等。
七、取得的成果
因良好的教学环境与系统化的课程教学体系,2016年被中国孔子基金会授予“全国优秀高校孔子学堂”称号、2017年获得“全国高校优秀孔子学堂人气奖”;
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在学院的统一领导下,明德学院不断探索校园文化发展新模式,不浮于形式,真正将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落地,但因师资力量不足、发展时间较短等局限,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
(一)专职传统文化师资力量不足。由于学院的文化积淀尚浅,本校传统文化专职教师数量不足,远远不能够满足传统文化教学的需求,而校外聘请的兼职教师,又缺乏长期任教的稳定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园文化的发展速度。
(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有待充实完善。学院建校时间短,校园文化的构建刚刚起步,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在课程的开设数量、教学实践等方面还存在问题与不足,需要不断充实完善。
(三)公选课教学管理制度有待改进。尤其公选课选课学生来自全院各系部,人员构成较为松散,在教学管理上存在一定困难,如请销假制度需要进一步规范等。
2016-2017学年,在学院的大力支持和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下,明德学院各项工作顺利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7-2018学年,我们将不骄不躁,开拓创新,全力做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将明德学院打造成学院的一道亮丽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