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明德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通识国学讲读》第四期在孔子学堂举行

发布日期:2021-04-23 10:58:23

2021年4月22日下午,明德学院师生选修课——《通识国学讲读》第四期在孔子学堂举行。本期课程继续由清华紫光教育机构首席国学讲师、北京大学“国学与领导力”课程班讲师李林先生担任主讲,题目为《新概念国学系列基础课程之礼仪》,旨在借助古书的典故开展专题研讨,用“新概念国学”的视域来打通经史子集,让现代人文精神照亮中华传统文化。


李林先生开场先解释了“礼仪”的含义。“礼仪”出自于《诗经·小雅·楚茨》,意为礼节和仪式,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等方面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重礼守礼、尊礼行礼已经内化于老百姓的意识之中,外延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家庭作为蒙学的原生动力加油站,是孩子礼仪养成教育的首要平台。李林先生重点谈了亲子礼仪的重要性,首先援引曾子犯错后乖乖接受父亲的杖打重罚而昏迷良久的例子,说明孝道礼仪要讲究场合与方式方法,愚孝只会陷父母于不义的境地;然后例举陈太丘与友期行的例子,肯定了7岁的陈元方对父亲的朋友据理力争从而维护父亲尊严的孝行,接着让在座的师生讨论以下话题:当朋友因惭愧而下车道歉,元方入门而不顾的做法有没有失礼。这个话题本身并无对错,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父母教育孩子应身体力行、以德服人;另一方面,父母应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做到适时“同理心”,不用成人标准束缚孩子,做好“中和”性的表达才可称为“明礼之爱”。基于此,李林先生总结道:教育孩子需做到“七不责”:对众不责、愧悔不责、暮夜不责、饮食不责、欢庆不责、悲忧不责以及疾病不责,从而让亲子关系实现和谐而有序的双向互动。

       随后,李林先生还谈到社交礼仪,例举《红楼梦》中黛玉使性子不接受薛姨妈差周瑞家送来的宫花,说明对待长辈送的礼物应以礼貌待之,做到真诚地接人待物;此外,元妃省亲时贾府家眷遵照“尊爵不尊长”的仪式对待元妃机具合理性,因元妃是君,其祖母、父母是臣,臣子见君理应行跪拜之礼。除此之外,李林先生还指出电影《赤壁》中周瑜的扮演者——梁朝伟的作揖手势存在文化常识性错误,正确的礼仪应为右手在内、左手在外,这与中国人文化基因中流淌的克己内省、以和为贵的礼仪精神密切相关。
课程的最后,李林先生与在场的师生约定下期课程开讲前将进行简短的礼仪仪式:学生对老师行礼、老师还礼于学生,真正唤醒与激活久已失传的师道传统与尊师重教的礼仪文化,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以致用,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现场的师生与社会各界人士均被李林先生风趣幽默的讲课风格与生动有趣的国学案例所吸引,讲座结束后大家交流了自己的听课心得,并表达了自己对中华礼仪文化的认知、习礼明礼的重要性,此后生活中自觉内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好我国优秀礼仪文化的想法。
今后,明德学院将继续为全院师生开设《通识国学讲读》课程,为大家提供一场提升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的国学盛宴与赋能之旅。


IMG_418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