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体育与健康2》第二学期课程标准

发布时间:2019-05-31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体育与健康2》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130012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学 分[ 2.0 ] 学 时[ 32 ]

开课部门[思政基础部]

适用专业[ 全院所有 ]

制 定 人[ 龙连尚 ] 制定日期[2019年3月]

审 核 人[ 秦道炬 ] 审核日期[2019年3月]

一、 课程性质与任务

(一)、高职高专体育课程(全称为体育与职业体能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健康水平、完善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身体素质储备、提升体育和职业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高专院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二)、高职高专体育课程具有公共性特点,面向高职高专院校的所有学生,关注他们在全面发展体能、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学习,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体育实践能力,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高职体育课程同时具有职业专门性特点,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与身体锻炼,在体育基本素养和身体运动能力全面提高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特征与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职业岗位标准,利用合理的体育手段,促进职业专门性身体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发展,达到发展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目的,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高职高专体育课程的任务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和有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来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质、发展素质、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为完善学生人格、提升应职应岗能力和今后生活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建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能、心理素质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并达成以下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运动特点;锻炼价值;树立正确 的健康观。了解常见运动竞赛规则与裁判、竞赛组织方法。

2、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加多种体育活动,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能够制订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3、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4、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自身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具有健康体魄。

5、心理健康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克服各种困难。

6、社会适应目标: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培养吃苦耐劳、勇敢向前等体育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未来职业的发展需要,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技术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同时,它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职业素养的形成,本课程强调学生的体育运动体验、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对学生职业素养形成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它将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思路

1、按照“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组织实施教学内容,教学评价,调整教学目标” 的原则安排教学内容。

2、建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改善心理状况、增强团队协作意识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思路。

3、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通过多种教学评价形式,淡化甄别和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和发展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检查学习效果,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纠正。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1.课时分配表

项目(或模块)名称

序号

任务内容

学时分配

备注

篮球

1

身体素质练习

8

32

2

体质测试

8

3

原地高(低)运球、行进间直线运球、运球急停急起。

4

4

学习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

4

5

学习单手肩上投篮技术、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技术、跳投技术(男)

6

6

战术

2

排球

1

身体素质练习

8

32

2

体质测试

8

3

传球技术

4

4

垫球技术

6

5

发球技术

6

足球

1

身体素质练习

8

32

2

体质测试

8

3

踢球技术

6

4

传球技术

4

5

颠球技术

6

健身气功

1

身体素质练习

8

32

2

八段锦

10

3

导引养生功十二法

14

总计

32

四、课程实施

(一)教学方法建议

体育课是公共课的形式,且男、女生不分班,学生在学习各个项目时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小部分素质较差的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产生了厌学的思想;而大部分学生对本课程有较强的求知欲、有较高的兴趣和基础,学习积极性高、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和运动素质,班级的学习氛围较浓厚。

(二)教学模式设计

本课程采用选项课+社团”等的教学模式。一年级上下学期学生自选篮球、排球、足球、瑜伽、羽毛球、武术项目来完成学习任务,完成教学任务可选乒乓球、网球、健美操等作为课余活动内容;整个教学过程穿插体质测试项目的素质练习。二年级以社团活动做为体育课的补充,利用课余时间时一步发展学生的特长和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改善心理状况、增强团队协作意识为主线”的总体教学思路下改革教学方法,根据教学任务灵活选择循序渐近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手段采取讲解法、示范法、分解法、完整法、重复练习法、预防与纠正错误动作法、竞赛教学法等。

(四)师资条件要求

本课程教学团队现有7人.均为研究生学历。其中讲师4人,2人达到双师水平,助教3人,有相关的教学经验及项目工作能力。

(五)教学条件基本要求

学院体育设施、体育器材较完善、齐备。室外现有400米标准跑道的田径场、人造草地足球场、体操场地、8个室外硅PU塑胶篮球场和8个排球场及2个网球场地。体育馆内有篮球场地2个、羽毛球场地2个和6个乒乓球场地。

(六)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1.教材的选用与编写:选用了山东省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教材《大学体育》作为指导教材。本教材体系结构、内容新颖,科学性强,充分阐述了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参考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职业(专科)院校公其体育课教学指导纲要(试行)》和2014年教育部颁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两个文件,对过时的知识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改教材内容。

2.网络资源建设:正在建设中的精品资源共享课。

五、教学评价、考核要求

(一)课程考核

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办法:考勤、学习态度占30%、专项技评占40%、身体素质占30%。

(二)体质测试

大学三年,每年根据国家要求对学生身体体质健康情况测试一次并上传。大一第一学期体质测试成绩以身体素质项目,按30%计入体育课成绩 。 第二学期选取一项按30%计入体育课成绩。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